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选择此时开放的主要原因

(一开放的主要原因

第一,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业走向世界的需要。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国际化也进入关键阶段。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开放中国金融业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金融业走出去、外资金融业走进来双赢局面的必要前提。

第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缓冲期来临的履约践行。

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条件,开放金融系统外资持股比例是中国当时加入世贸组织的一个承诺,目前中国经济已基本有能力抗击外来经济波动,已是全面开放金融业的一个良好时点。

第三,体现了中国的经济自信与金融自信。

模上看,截止到2017年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余额为约200万亿元,世界排名前100大银行中有约四分之一为中国的银行业。中国金融业占GDP的比重已达约9%,充分体现了中国金融业资产规模已可与世界大国分庭抗礼;从资产质量上看,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截止到2017年三季度末约为1.8%,低于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银行业不良贷款率3%,特别是欧债危机以来,欧洲银行业不良率到2016年底约为5.63%,美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约为2%。尽管我国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新常态大背下,但仍然保持了较低的不良贷款率水平。足以明我国金融业经营水平不弱于世界各国,全面放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了中国的经济自信与金融自信。

第四,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设立强化了统筹协调监管,为做出制度保障

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决定立国院金融展委金融定委员会的设立将筹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分析研判国际国内金融形势做好国际金融风险应对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和维护金融稳定重大政策。同时指导地方金融改革发展与监管,对金融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进行业务监督和履职问责等。这也为未来扩大对外开放后强化对外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的监管提升了有效性和效力。

(二)开放内容、开放力度、制度设计与以往有所不同

与以往相比,此次金融开放措具有全面覆盖的特征开放的域既包括行,也包括券、基金管理、保公司在本次中,证券、基金管理、保险公司的投比例放51%同时,承诺在未来几年还会进一步放开投资限制,甚至取消

从出资比例和控制程度上看,金融机构未来均有可能成为外资绝对控股或者外资企业。因为对证券、基金管理、期货公司人身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三年后将允许外资控股,五年后人身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允许外资绝对控股;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投资内资外资完全一致。这些全面而具体的措施,覆盖金融业各大领域,在开放的广度与深度上均与以往有所不同,有望引领金融开放的新浪潮。

是在已透露的金融开放具体政策中,最引人关注、力度最大的域之一在于,尤其是外资银展空的提升。目前,在外资银行、外金融机构投资中,资银行的模仍然较为有限。此次的开放将有新的突破。此次金融开放将取消中资银行外持股比例不超20%、合计持股比例不超过25%的限制,实施内外一致的银行业股权投资比例规则。

、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格局对我国的影响

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格局将促我国金融机构微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我国金融和经济发同时我国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等方面生影响,对我国维护金融安全与定提出了新的

(一)对我国的正面影响

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格局进入我国后,我国金融机构通过对其技术溢出的吸收、新产品的模仿,不断改善自身技术水平,提高人才素质,加强金融创新,以及通过对其先进管理经验、管理方法的学习,改善了自身管理水平,提高自身经营效率。必将会我国的金融构产生一定影响,继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格局进入促进我国金融机构微观效率的提高主要如下三方面实现的:技示范效、人才示范效品示范效。我国金融机构通、人才和品等途径对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格局的溢出效应进行模仿和新,并以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格局的先参照系行技品的开,来提升自身合能力。

故我国引进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格局及国外先金融技术后,将促我国金融机构效率的提高和我国金融机构的迅速展,并使得我国金融化,从而迅速提高我国的金融展水平,我国经济生一定的影响。

(二)对我国的负面影响

次金融危机的沉重教训表明在金融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格局进入对我国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高金融机构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金融安全带来隐患。外资进入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格局大量进入以后所引起的金融机构竞争、制度冲击和政策干扰等方面。

从增加金融机构风险的角度来看,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将使国金融行业竞争加剧,增加金融市场的流风险。由于外金融机构的待遇与服务较好,将使资金融机构的人才流失速,增加客流失风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格局进入之后与我国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造成了人才的流。争增加道德风险,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格局进入我国后业务目标集中于大公司、优质公司或跨国公司、高收入群体等盈利性最好、风险最小的客户,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格局凭借其产品创新能力吸引着更多的优质、高端客户向其融资。最终使其对优质客户的放款数量被动减少,平均风险上升。

从对金融制度的影响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格局进入我国的金融业开放仅仅是金融服务的开放,但实际上是一种制度性的开放。我国的金融制度面对西方市场金融制度的冲击,可能会引起国内金融制度的急剧变革。其中冲击最为集中的,一是我国的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二是利率管制和汇率管制制度;三是国有金融机构产权制度。在处理金融度层需更谨慎地处理好制度冲击,止金融制度的动荡,进而造成我国系统性的金融制度危机。

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格局,将有可能降低国内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从而影响金融安全。资金融机构的进将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生变化,货币政策控制力减弱,当国内货币政策的意图发变动时,它们会通过转向国外市场加以规避。这必然会弱化货币政策效应。货币政策中间目标M1、M2部分货币政策工具的控效也将随之减弱。

三、把握好金融开放和金融安全之间的平衡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金融开放的大以及经济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运行状况、金融的风险度与金融安全的相关性也正在日益提高。我国应对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格局的入及展理性待,一方面充分发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格局来的正面效,另一方面合理管以增加内金融机构体系的健性,减少我国金融体系定性的冲和不利影响。

(一)制定完整监管体系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将吸引更多资金融机构驻以实现其盈利、扩张的需求中国关于涉外金融的法律体系中,主要包括《外资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条例》和《外资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与国外尤其是美国数十部涉外金融机构法律条款相比,我国的涉外金融机构立法工作远远不能满足日常业务监管和约束的要求。监管部门需加强立法,完善金融开放的监管法律体系,使其不有效地制外金融机构在中国的经营,而且能有效地范中及合资金融机构的经营

(二)合理引导外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

从此次大金融开放来看,外入股中后,所持股比例将可能提升甚至控制,外金融机构衷于投中国金融机构与其在华发展策略密切相关。外金融机构在中国市二十年的展表明,通入股中金融机构能得到多客户资源。通入股中国金融机构,可其在中合作伙伴的海外上市中争取财务管理或承销资造条件,若其获得中国金融业实质控制权,人民形成定的压力。管部门需对外资金融机构入股中国金融机构的策略、机和影响展开深入、系研究,从而避免陷入管失效的被动面。

(三立混合资本与资民金融

拓宽对外开放的领域资进入民营金融机构的比例,引导外资投向民营、证券、保司。在国有控股金融适当引入,建立混合。在开放体系,注重金融机构功能放,在各类金融业务引入外资,信托、保险、证券、基金等国外管理经验丰富领域,吸收更多外资学习更多国外先进经验,积极构建一个稳健合理的金融机构体系和竞争有序的市场结构。

(四)建的外金融机构税收制度

目前我国税收制度中对存在重税优惠中外资金融机构的税收异影响着中资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营改增以后中资金融机构税收筹划方面需加强,有可能导致金融机在中取的业利润海外转移。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之监管部门需进一步完善外资金融机构的税收制度,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以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并改增以后何参考《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中内外资金融机构收待遇问题加以重

(五)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母国和母司风险的监管

美国对外国银行总行支持度进行评价SOSAStrength of Support Assessmen 评级,形成对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与审慎监管的重要参考依据。全面开放后更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监管部应加快类似于美SOSA评估的实施计划,对国家风险和母国监管体制进行系统研究,并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对宏观经济和国家风险给予跟踪和分析。根据不同国家的风险情况,在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一般标准的基础上设置附属条款,包括对高风险机构各类申请提出附加申请材料、设置附加准入条件以及采取特别监管措施和必要的行政处罚手段等,限制高风险机构的进入以及业务活动。

(六)增强资金融构的市场竞争

由于中国金融务长期处于不甚达的状态,金融品供量仍然低,目前国有金融机构在中国金融市场仍占据主导地位,国有金融机构依然能稀缺的金融源,在自身的断屏蔽下继续维持自身的断、低效的经营。国内金融机构长期的资源热,使外资与中资机构在市场的竞争于分割状态,争并不充分此次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将增加中外资金融机构与业务的竞争,必须尽快激励国有金融机构的改革意,提高其金融业务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也鼓励外金融机构提供附加值较高的新金融业务和服,与中金融机构展开争,现金融服务业的充分发展与普惠使命。

 

(微信订阅号:李虹含,IDyingtonghuo518)

话题:



0

推荐

李虹含

李虹含

123篇文章 5年前更新

金融学博士后,原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研究员,对外经贸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 历任高校与培训机构讲师,曾任某股份制银行总行资产管理部、分行金融市场部产品经理、风险经理多个岗位,在《金融研究》《人民日报》《半月谈》《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金融》《金融时报》《银行家》等权威报刊发表文章一百余篇,主持国家级课题多项,获2016、2017年中国银行业发展研究优秀成果二、三等奖,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湖北省财政厅表彰多次。 央视财经、人民网、新华社、新浪、腾讯、搜狐、网易、虎嗅、钛媒体、36氪等多家主流财经媒体专栏作者。

文章